• 您当前的位置:
  • 首页  >
  • 科普知识
  •  >
  • 技术资讯

青蒿素逆袭中的基因科学研究

日期: 2015-11-02
作者:
点击数:  

  在我的家乡,如青蒿之类的菊科蒿属植物长满田间地头,最常见的是青蒿、艾蒿、白蒿。她们的地位尴尬,被视作杂草锄掉。只有艾蒿在端午节作为“避邪”之物置于家中,青蒿晒干泡水以解暑。

  10月5日,女科学家屠呦呦因研究抗疟药物青蒿素,与另外两位科学家一起分享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,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首次获得诺贝尔奖。一时间,屠呦呦、青蒿素火了大江南北。10月6日,港股市场中的医药股普涨;10月8日,A股与诺奖相关的青蒿素概念股毫无悬念地集体大涨。


  然而有多少人知道这些风光的背后其实也有遗憾。青蒿素正是从青蒿中提取的强效抗疟药物。在非洲、亚洲许多地区,疟原虫已经对其它多数抗疟药物具有抗性,这些地区对青蒿素类药物的需求格外迫切。我国在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方面取得优势,理应抢占先机,但是与青蒿一样,青蒿素地位尴尬,没有迎来春天。

  1977年,关于青蒿素的研究论文发表,我国失去了青蒿素的知识产权,国外实力强大的研发机构迎头赶上,申请了青蒿素合成、提纯与制备的技术专利,丧失了从巨大的青蒿素抗疟药物市场获得利益的机会。


  我国对青蒿基因研究起步晚,也错失了掌握青蒿素合成关键基因的制高点。重要的是,对青蒿素的研究似乎“止步”,缺乏创新。国外最早对青蒿的基因进行挖掘,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将青蒿素的一个基因植入大肠杆菌,利用细菌生物合成青蒿素的前体。2006 年,在基因的发掘中,研究人员发现了合成青蒿酸(青蒿酸经过三步化学反应可以生成青蒿素)的酶,并且在酿酒酵母中制造出了青蒿酸。2008 年,科学家研究青蒿素相关酶基因,在酿酒酵母中制造出了双氢青蒿酸(双氢青蒿酸经过两步化学反应可以生成青蒿素)。这些青蒿素相关基因研究成果为青蒿素产业化开辟了道路。

  基因研究动了资本市场的奶酪。国外利用基因工程手段生物合成青蒿酸的生产工艺已经基本成型,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瑞士诺华等跨国公司大踏步进入非洲市场,从青蒿素基础研究中持续获利。

在线
客服

在线客服服务时间:9:00-18:00

官方
微信

关注官方微信

客服
电话

400-665-9568
客服服务热线

顶部